临帖非要像吗?

今天这话题,也许会引起一场讨论。

一、学书法必须临帖

我们知道,初学书法之时,老师都会教给我们很多基础知识,比如:如何选笔、如何用笔,如何用墨,如何选纸,同时也会帮你选一本适合初学者的字帖,然后从某本帖的笔画开始一路讲解示范,最后让大家自主下去临写。

临帖,是学习书法者终生必须坚持完成的功课!我猜想,每个学习书法的朋友对临帖都会有自己深切的理解,这种理解,因为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观点。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王澍临颜真卿祭侄文稿
同时,也会有一个问题一直在每个人心里纠结着——临帖,我非要临得很像吗?
之所以说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个人曾经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然,每个书法老师在开始辅导学生时,都说临帖开始必须以“临得像”作为标准。
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时间的增长,大家对临帖就出现了不一样的对待:有的人,对于自己喜爱的法帖,仍然坚持以“临得像”作为标准,临写之时绝不越“雷池一步”;
还有的人,觉得可以在临写中适当地进行临创训练,比如可以根据自己的纸张大小对原帖中的字适当的改变大小、墨迹浓度,但基本的笔法与结字特点仍然与原帖接近;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王澍临晋杨羲黄庭经
最后一种人群呢,几本上就是只在内容文字上与原帖相同,而具体写法、章法、结体特点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写了。
我不想在这儿评判哪种情况更好。
因为,不同的朋友对书法练习的理解都略有不同。上述的三类人群对“临帖”这件事的理解都可以说很有道理,毕竟写字是个体的理解,书法是个性的表达,如果完全按古人的来,长时间下去,有可能变为“书奴”。
我们到不是说“书奴”绝对不好,因为历史上的大书法家在形成自己风格以前,很多人都被称为“集字大师”的,如宋代的大书法家米芾就是这样的。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王澍临黄庭坚帖
但如果站在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临帖这件事,那么我个人觉得,最终还是要能跳脱出古人的束缚,将书法写字这件事变成自己内心想表达的东西来,才是书法学习的正道。
也许有的朋友不赞同我的观点,所以说得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讨论。
二、临帖的几个层次
之所以在学习书法中会纠结临得像也不像,其本质还是每个人对某个原帖吃得不透、把握不准,写字心里没底的一种表现。这可能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放下字帖,不会写字”的情况了。
临帖还是要科学对待,我自己体会应当分三个层次:
1、初学阶段,力争当个“复印机”(时间因人而异,大约两三年时间)
不管我们初学书法之时选什么样的帖入门,建议朋友们都力争临得像为标准。要尽可能地与原帖一模一样,越像越好。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王澍临石鼓文
这是临帖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不可能有后面的创作阶段。如何才能临得像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还没有统一的方法。但总结起来,大约无外乎:认真读帖、逐字临过、背临结合等方法吧。读帖是个不能忽视的重要过程。
很多书友初学书法临不像的重要原因,就是读帖不认真、不仔细,或者说不会读帖(不知道面对一本帖,要读哪里)关于如何读帖,以后有时间,我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些浅见。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王澍临十七帖(全本)
今天就不专门谈读帖了。总之,要当好原帖的“复印机”,必须花60%以上的时间去读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化时间读帖,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读懂、记住,这样才有可能在正式临写之时充当好“复印机”的角色。
2、中期,尝试作局部创作式临写(时间大约三年左右)
中期,指的是已有几年临帖经验,而且已入书法之门正途的书友们。有很多朋友写了五六年,因为方法不对也没能入书法正门,其实不是他不用功,主要原因是他光知道临帖,不看与书法、文学有关的书造成的。
书法,看起来是写字,其实不然。书法本质上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学习书法既要解决技法上的问题,也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而认识上的问题应当先解决为好。
解决好了,加上有了几年临习的体会,则可以进入局部创作阶段。所谓局部创作,就是你可以选择原帖中的某一页(自己喜欢的那一页),试着改变些东西来临写看看(大部分时候都必须背临,此时的原帖只是个参考)。
比如:原帖一行11个字,你可以改为8个字,那改后,下一行开始的字,你就可以试着创作着来临写了(比如换行后,这个字我要写大呢,还是写小呢?我要写得厚实些,还是写得轻瘦些呢)。
还比如,你可以更换某一页中的一些关键字的写法,如果原帖是行楷来写这个字,那你是不是可以用这个字的行书或草书写法放在这儿用呢?
这样去试过之后,相信对你进行局部创作很有帮助。学会创作,一定是我们学习书法最终的目标。
3、后期,全篇创作尝试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时间不定,有人十年,有人终生)
在经历了上面两个时期的训练之后,相信对书法创作,每个人会有自己的深度体会。
这个时候,对原帖我们可以试着全篇创作了。当进行全篇创作之时,我们就要从全局上去谋篇了。
在这个阶段,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研读古代书论的相关内容(比如我前两天推送的内容就摘录了一些)。
这个阶段,你去研读古代书论的内容,你就会有新的、更高层次的理解。
比如“一字定一行,一行定全篇”的整体思维方式就是一条非常实用有效的古代书论中提及过的。
上述我自己总结的几点浅见,可能不全正确,如能达到“抛砖引玉”之效果,那就很开心了。欢迎评论家积极讨论!
王澍临十七帖(全本)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纠结,临帖非要像吗?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
(1)
本站编辑
上一篇 2020年4月7日 上午10:08
下一篇 2020年4月7日 下午12:05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