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林(夏明):浅谈中国画的本质与审美取向

浅谈中国画的本质与审美取向

乙林(夏明):中国国家画院首届山水(方向)精英班成员、国家画院龙瑞写生课题成员、龙瑞工作室画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担任多家美术机构指导导师。

[全文阅读约12分钟]

 

华夏文明历史悠久,自夏商时期才有相对准确的文字记载,夏朝(约公元前1675–1029年)但太古时期的文明仅以“传说”的形式出现,迷一样的“人物”“事物”“离奇神秘的事件”至今令人思考。如:《山海经》是否真实;“河图”“洛书”是何种文明的存在。使我不断探索“是怎样一种文明、智慧建立了‘华夏民族的文明’”。仓颉造字至周易的出现,都足以证明华夏文明是建立在自然为本的基础之上的,暗含着宇宙运行的法则。我们的古代先贤似乎得到了某种“天启”找到了绘画这种形式,来传达对自然的诸多感受,并不断从理论至技术上加以完善,逐渐形成了中国画的“语言”模式。这种建立在自然法则下的哲学观,决定了我们绘画体系的高度。中国绘画崇尚“意”,而现在的墨子科学也进一步验证了“意”“意识”在宇宙中与物质之间的重要关系。

中国绘画(有记载的)初始于先秦时代(旧石器时期–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后出现早期的“毛笔”(圆锥体的笔),后人称“秦笔”,中国书法与绘画就此在工具上得以固定发展。用笔的方法技术也丰富起来。

浅谈中国画的本质与审美取向

顾恺之《洛神赋图》节选

东晋时《洛神赋》的作者顾恺之首先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绘画理论,奠定了中国画的理论基础。经过朝代更替,中国绘画至唐代又有了重大发展,技法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浅谈中国画的本质与审美取向

 李思训《江帆阁楼图》

浅谈中国画的本质与审美取向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创立了“勾”“勒”之法,此又在技法上奠定了中国画基本的用笔方法。“一勾”“一勒”阴阳顿现暗藏天机。

浅谈中国画的本质与审美取向

荆浩《匡庐图》

浅谈中国画的本质与审美取向

范宽《溪山行旅图》

 

在画论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五代荆浩的画论:气、韵、思、景、笔墨,“六要”的出现,更加丰富了中国画的审美观点与技术要求。绘画随着在理学观念上的日渐完善与成熟,技法上越来越丰富。如:北宋时期终于出现了不朽的巨作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出现了豆瓣、钉头的“皴法”,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画的技法,增加了表现力,也是古人对“格物”精神具体的理解所在。《溪山行旅图》也是所谓的较早的经典,影响后世的中国画发展。

人类的变改总是离不开政治、文化的改变与发展,中国画当然也是如此。元朝的兴起使中国的政治出现了变革,也使中国画的审美取向发生了改变。

浅谈中国画的本质与审美取向

赵孟頫《鹊华秋色》

赵孟頫作为那个时期重要的(绘画)人物起到了关键作用。从理论到技法都有新的突破,也出现了新的笔墨语言,一幅《鹊华秋色》唱响那个时代的改革号角。

浅谈中国画的本质与审美取向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节选

使元代的中国画涌现出众多不朽的艺术家。如:黄公望以一幅《富春山图》,奠定了中国文人画的基础,至今也是令人学习的经典之作。

浅谈中国画的本质与审美取向

王蒙《青卞隐居图》

王蒙更是一个变革创新的楷模,《青卞隐居图》从技法展示了笔墨语言的可拓展性。这些经典无一不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烙印,传达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取向,同时也为中国画如何创新改革给予我们启迪。如:“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古人在各自的时代演绎着明显时代特征的作品。在艺术变改、创新上皆有各自的特点,从技法上、形式上皆有具体而鲜明的语言特征及审美取向。

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看似乎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一面。但似乎又不能持久、固定。随着政治、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而变化,就绘画而言这种发展一直沿着民族文化主脉,绘画本身极具形式感,脱离了基本语言形式,绘画就无从可谈。“一线”“一墨”所展现的无限感受就是绘画本体传达其丰富内容的手段,其技术核心除了“笔墨”质量,更多更重要的是“笔墨”承载着艺术家对自然、人文的体悟,也是艺术家修心的一种表达。(当下有些画家制造了许多“标新立异”“浅薄花样”的浮躁之作已脱离了文化范畴,也脱离了美术史,就不做评述了。)“笔墨关系”作为中国画的本体语言,其实就是一种艺术家对自然与人文的一种解读(这种解读是非常个人的),是随着艺术家对自然的认识不断的提高而提升的,是一种个人修为的具体表现,并非凭空创造,是一种自然而然,所谓创新也是水到渠成。笔墨语言的拓展随着艺术家“厚积”自然形成。

浅谈中国画的本质与审美取向

黄宾虹《舟行溪谷图》

浅谈中国画的本质与审美取向李可染《万山红遍》

浅谈中国画的本质与审美取向

陆俨少《东蒙隐居图》

如:近代黄宾虹、李可染、陆俨少等都是在笔墨上有了全新的理解与体悟后而出现了极具特色的语言系统。这种建立在文化体系的创新是有其历史价值的,也是能经受住美术史考验的,当然这种对自然造化的理解绝非“知道”那么简单,从技术层面的体悟很重要,“以技进道”一定要经过天地造化与心灵对撞才可迸发的。黄宾虹提出的“五笔”“七墨”正是对自然造化体悟的深刻理解而总结出来的。“平”“圆”“留”“重”“变”,其中“平”“变”之意暗含造化,是要靠心灵体会。泛泛之讲有悖其意,具体用笔中的“折钗骨”“一勾一勒”也暗含阴阳法则,勾勒之间无限气韵涌出,势必要以各种笔墨之法辅之,华滋显现也属必然。(可惜至今未睹先生作画过程视频,“先进后取”之法不得体悟,甚憾)黄宾虹深得勾勒之要义,多意并出,不深悟之道真意,切莫乱释,误人误己。

当今这个“多元”的社会,许多画家忙于创新,翻花样、搞图式,真正沉下心来接受传统文化洗礼的人越来越少,对传统技法理解上的短缺,造成了中国画语言系统的流失。正所谓:“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根本感受不到真正传统笔墨程式里所蕴含的各种巨大信息和能量。(有许多人紧靠看几本书,背点古人的画论,就以为懂传统了,要知道传统文化不是让你知道而是要感悟到的)各级美展也暴露出众多问题(复制照片、制作效果等等)中国画的本体语言尽失,把画当成是“画”来操作了。让人联想到“绘画运动”呈现出文化的盲目感,一时间热不可耐。这种文化情怀的缺失可能注定是这种局面吧!没错,这是个“多元”的时代,可也是一个文化觉醒的时代,是个在文化系统上需要拨乱反正的时代,有许多有学养、有担当的艺术家提出了正确的方向。

浅谈中国画的本质与审美取向

龙瑞《溪畔清趣》

如:龙瑞先生就率先提出:“正本清源”“贴近文脉”的艺术主观。在美术界掀起了对传统中国画的思考。中国美院也有“固本培源”和而不同的艺术主张,童中焘先生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也许我们这个时代需这些思潮的领引来重温我们民族的辉煌。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
(3)
本站编辑
上一篇 2020年3月16日 下午5:09
下一篇 2020年3月16日 下午5:58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