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5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刚刚闭幕之际,中国书法家协会在京组织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中国书协副主席王丹、刘洪彪、宋华平、张建会,中国书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郑晓华,中国书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潘文海,中国书协副秘书长吴占良(挂职),以及在京的部分中国书协理事、专委会委员、新文艺群体书法家代表,中国书协机关各处室负责人、中国书法出版传媒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参加座谈会。会议由陈洪武主持。
会议集体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参会书法家代表交流了学习体会。
李屹在讲话中说,今天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召开座谈会,学习领悟总书记讲话精髓,并号召广大书法工作者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很及时,很重要。各位书法家畅谈了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和认识,讲得真挚、深刻,表达了书法界的共同心声,听了之后深受启发。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亲切慰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彰显了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同他历次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论述一脉相承,是对党的文艺理论的又一次丰富发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为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和科学指南。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循循善诱、情真意切、期许满满。中国文联、各全国文艺家协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桥梁纽带,在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在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繁荣创作、服务人民、德艺双修方面,责无旁贷、责任重大。当前,我们要把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切实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推进书法事业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李屹强调,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濡墨染翰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认识和反映新时代的精神气质,描绘和展现新时代的万千意象,是广大书法工作者的时代责任。希望广大书法工作者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珍惜时代机遇,与时代同行,倾心投入、潜心创作,更加自觉地走进时代、融入时代,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用智慧和辛劳书写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象。
李屹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用功来创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广大书法家在全国各地洒下了深入生活的辛勤汗水,留下了扎根人民的坚实足迹,让人民群众更便利地共享精神文化食粮,让书法文化的美育功能深入到基层群众,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普遍赞誉。广大书法工作者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转变,准确把握人民对书法作品质量、品位、风格等方面新的更高要求,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了解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需求,才能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广大书法工作者要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精神食粮,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李屹强调,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努力推出传世之作。优秀文艺作品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水平,提高作品的思想艺术质量是繁荣创作的永恒追求。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中国书协近年来努力为优秀作品的产生创造健康的文化生态,把植根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求精理念融入到书法创作与评审全过程,注重富有个性化的创造与新的突破,承续中华文脉,深入挖掘和提炼传统书法中的艺术价值,弘扬创新中华美学精神,展现当代中国审美风范。我们要引导广大书法工作者把创作好作品作为立身之本,自觉坚守艺术理想,坚持守正创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进一步沉潜传统、砥砺琢磨、精益求精,深耕不辍,以对历史、对时代负责的精神,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彰显中华美学精神,努力铸造时代的黄钟大吕。我们要加大扶持力度,发挥协会专业优势,努力推出一批能够在历史上打下烙印、在人民中留下口碑的书法精品。
李屹指出,要用明德引领风尚,做新时代德艺双馨的书法工作者。中国书法历来有“人品书品”之论,唐代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颜真卿、苏东坡这些历史上的名家大师,无不兼具精湛的艺术和高尚的品格。中国当代书法史中的代表人物赵朴初、沙孟海、启功等前辈,都是道德修养、学识艺术兼具的谦谦君子。广大书法工作者要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要秉持高尚职业操守,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养心修身、德艺双馨,反对错误思想观念,抵制违法失德行为,努力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书法工作者。
苏士澍讲到,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艺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寄予了厚望。作为一个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做到明德修己,以文化人。当前书法艺术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时机,广大书法工作者要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书法艺术的性质、定位,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以书法艺术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把中华民族特有的书法文化传承好,把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建设好。
陈洪武在小结中表示,我们要结合书协实际,抓好贯彻落实,推动书法界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转化为精神动力,团结引领广大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用明德引领风尚,带着问题意识,找不足,补短板,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思想境界,遵循艺术规律,承续中华文脉,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自觉承担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为人民书写、为天地立心、为时代明德。
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书法界委员王丹、宋华平、张继、骆芃芃、林阳以及书法家代表刘洪彪、张建会、李一、陈中浙、张坤山、张铜彦、周祥林、解小青等先后发言。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亲切慰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书法界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坚持”作为做好书法工作和书协工作的根本遵循,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要以讲话精神为指引,用明德引领风尚,团结带领广大书法工作者努力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文艺工作者,为人民奉献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为推动书法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国书法家协会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座谈会现场发言摘要
(以发言先后为序)
王丹(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主任):
“笔墨当随时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伟大实践、伟大觉醒、伟大成就都给我们书法工作者提供了创作的主题和精神动力,我们要做时代的笔者、歌者、思想者,“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要从明德、尚艺、为民三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不忘初心,怀揣真心,把最好的精品力作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人民。
宋华平(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刻字硬笔委员会主任):
为人民创作是我们的使命,人民是我们的创作源泉,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精品是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艺术的。精品是靠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得来的;精品是靠耐得住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精品要靠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不断超越自己。只有明德铸魂,自尊自重,自珍自爱,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勤业敬业,不断坚持努力创作精品奉献人民,才算得上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张继(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副主任):
“守正创新”是包括书法艺术工作者在内的每一位艺术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守正,就是要坚守中华民族最正宗、最正统的书法文化的根脉。如果没有这种坚守,我们就失去了传统,所谓的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继承传统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创新与发展才是根本,才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如果没有了创新,我们也就失去了作为书法艺术工作者的真正意义。“创新性发展”必须在深厚传统基础上,不断对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时代审美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骆芃芃(中国书协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常务副院长):
2016年我们在北京恭王府举办“大美篆刻”——走向生活中的篆刻艺术展。展览除展出印章原作外,还把印章制作在T恤衫、酒具、茶具、文房用具、书包、围巾等生活用品上,首次将篆刻艺术植入现实生活,使观众重新认识了篆刻艺术。展览持续30多天,全国近50万人次观众观看,获得了成功。我们的展览践行了习总书记提出的“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林阳(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委员):
明德,为弘扬光明之德,亲民爱民,使人得到更好的发展,以达到更高的境界。作为艺术家,不仅要掌握精湛的艺术技巧,进行艺术创作时反映时代特征,贴近百姓生活,更要有深厚的学养与高尚的品德来支撑。古往今来,作品与人品总是密不可分,比如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曾讲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就是强调艺术与人品的关系。高尚的品格,深厚的学养,应当是每一位艺术家毕生的追求。
刘洪彪(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主任):
在文艺界、社科界联组会上,习总书记讲话的关键词是“培根铸魂”。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根”是历史、祖先和基因,“魂”是精神和灵魂。“根”和“魂”对于个人、集体、国家和民族,是首要的。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民族的艺术品牌。新中国建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当代书法得到繁荣发展。但当代书法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有目共睹,一些乱象也存在,究其原因正是“根”与“魂”的缺失所致。中国书协和广大书法家要在“培根铸魂”工作中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就要深刻领会和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给文艺界提出的“四个坚持”。
张建会(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主任):
中华五千年文化血脉没有间断,正是有汉字的传承和书法艺术的发展。目前汉字书写虽然大部分被键盘替代,但从中国书协组织开展的书法家进万家迎春送福和书法公益讲座等活动就能感受到人民群众对汉字的情结和对书法的热爱。做为书法工作者,我们要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生活中汲取营养,捕捉创作灵感。在创作中要以扎根传统、深植时代为基础,不断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书法精品力作。
李一(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
书法创作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镜子。优秀的书法作品从来都不是时代的被动反映,而是时代精神的高度提炼和升华。今天的书家,欣逢伟大的新时代,有良好的创作环境和条件。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包括书法在内的传统艺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人民群众的奋斗精神又时时催发书法家挥毫舞墨。如何用书法来体现当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如何创作有时代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作品,如何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创造美、发现美,提升书法艺术的表现力,扩大书法艺术的公共文化空间,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书法家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陈中浙(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党校教授):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把文化文艺与哲学社会科学提到了一个国家培根铸魂的高度上,激励鼓舞着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也为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问题,当今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期,这就是当前的时代脉搏。文艺工作者要清楚文艺作品是为人民创作的,艺术创作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里。文艺工作者要有家国情怀,自觉承担以文化人、以文培元的重大使命。
张坤山(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书法行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书法工作者要将书法创作与时代同频共振,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努力创作出“笔墨当随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书写,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送到广大人民群众手中,送到边疆、海防和最基层最艰苦、最需要文化艺术的地方去。努力打造精品,提高创作能力,创作出不负伟大民族、伟大新时代的作品。自觉追求书中有德、德艺双馨,以当代艺术精神和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用书法的形式和传统文化的力量,为新时代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尽心尽力。
周祥林(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书协理事):
有“高原”缺“高峰”、书法工作者基础薄弱是当代书坛无法回避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些伪传统、伪现代、伪学术、伪创新,表面上是受制于浮躁的环境,本质就是没有“根”、不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的“培根铸魂”是当代书法需要发展完善的方向。“培根”就是固本,为书法工作者的艺术创作打基础。“铸魂”就是要自尊、自信、自强,需要书法工作者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实践中体会与修养。
张铜彦(中国书协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部副秘书长、金融书协名誉主席):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同他历次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一脉相承,是对党的文艺理论的又一次丰富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和科学指引。习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文艺工作者的亲切关怀。作为一名书法工作者深受教育和鼓舞,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定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牢记嘱托,不辱使命,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工作中。
解小青(中国书协理事、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是中华民族礼、德、文、仪最简捷明朗、含蕴深邃的表现形式,上下沿革,旁涉所及,书法承传文化的意义和影响较之其艺术功能更为深远。书法文化中蕴含的“德”与“仪”,是中国人内外兼修的立身之本。习总书记强调要做到德为人先,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明德,我们要明“大德”,个人的艺术理想只有与家国情怀结合在一起,才能有“大爱”,才能成就“大艺术”,做出“大学问”,真正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