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⑤| 国学修养与书法 刘志超主讲《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历代书论》

专题报道⑤| 国学修养与书法 刘志超主讲《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历代书论》

        3月29日上午,在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联指导下,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学修养与书法·四川省书法家协会首期青年书法创作骨干研习班”教学进入第五天。刘志超主讲《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历代书论》,讲座由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道义主持。来自全省各地市州的80余位国学班学员与艺术家代表和广大文艺爱好者聆听了讲座。

 

专题报道⑤| 国学修养与书法 刘志超主讲《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历代书论》

刘志超授课

        刘志超指出,我们应把历代书论置于中国文艺理论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视域中来观照,只有这样才能赋予书论独特的文化内涵。讲座共分四部分: 

        一.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书法创作的重要前提

        他指出,我们要超越技法,发掘书写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及文化意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必须加强书写者的文化素养和传统文化底蕴,唯有如此,书法和篆刻创作才能焕发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历代著名书法家多为优秀文学家、学者。

       古代没有职业化的“书法家”,优秀的书写技能是传统文人的基本功。

 

专题报道⑤| 国学修养与书法 刘志超主讲《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历代书论》

        二.历代书论概况

         他说,中国书论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反映并推动了中国书法的发展。中国书法理论卷帙浩繁、题材多样,有用文章、诗歌、书法题跋等多种体裁记述书论的。

        在汉代以前,尚未发现专门的书法理论,但诸子百家很多理论对后世书论产生了巨大影响,如《论语》的“文质论”,《庄子》的“解衣盘礴”,还有《孟子》的“养气”。古代书论的论述核心由最初对文字本源的阐发逐渐拓展为对书法艺术意象、精神等的论述。

       刘志超从东汉赵壹的《非草书》开始,为大家梳理了历代书论的发展概况,以及当代学者对古代书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发表了独到见解。

专题报道⑤| 国学修养与书法 刘志超主讲《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历代书论》

 

       三.比较视域下的中国书论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直接影响和衍生了书法理论,同时书论的发展又丰富了文艺理论。刘志超强调,书法家和文学家身份的双重性,使得经典的原创文本书法作品同时也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并指出文学体裁和其他艺术样式与书论关系密切,如书诗并论、书文并论、书理与画理相通等等。书论不能摆脱文论独立存在,只有拓展书论的文化视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古代书论的精髓与中国文艺理论的紧密关系。

         四.研读古代书论的现实意义及其方法

        研读古代书论的现实意义在于,既可以指导当代书法家的书法实践,又可以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和促进文化传承,还可以观照中国文史哲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历史。他强调,一定要研读包括中国书论在内的原典和第一手的学术资料,要善于思考、善于质疑,不要盲从和囫囵吞枣,这样才能构建属于书法家自己的文化话语体系。

       当代书法家应该具备时代文化担当,我们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书斋式书写,也不能满足于“展览体”的急功近利的机械书写,应当与时代命运和文化发展同频共振。

        研读和推广中国书论原典,在书法家群体中树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风尚,以此提高创作表现能力和综合素养,多出人才、多出精品,建设高原、攀登高峰,是每一位当代书法家的历史使命,这样也才能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刘志超学术功底扎实,教学资料准备充沛,概括提炼准确精当,热情爽朗,语言质朴而风趣,得到了全体学员和嘉宾的一致好评。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戴跃,以及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部分成员也旁听了讲座。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  专题报道)


导 师简介

 

专题报道⑤| 国学修养与书法 刘志超主讲《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历代书论》

       刘志超,男,汉族,1984年8月生于四川万源,文学博士,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副主任(书法专业负责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刘海粟美术馆特聘研究员。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篆书展,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等。作品在《书法报》《中国书法报》等报刊上多次专题刊登,论文收入《第七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八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在《书法》《书法赏评》《中国书法》《中华文化论坛》《中外文化与文论》《四川文理学院学报》《四川文史》杂志上发表文章20余万字,应邀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学术论坛。出版著作《跨文化比较视野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失语”及其重建》《巴蜀古史传说人物与<文心雕龙>》。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
(0)
本站编辑
上一篇 2019年4月13日 下午5:19
下一篇 2019年4月13日 下午6:03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