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晚,在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联指导下,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学修养与书法·四川省书法家协会首期青年书法创作骨干研习班”教学进入尾声。在此期间,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覃江博士分别于3月25、27、28日,4月1、2日主讲《金刚经》和《坛经》。前四节课分别由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王道义、王书峰、赵安如、冷柏青主持。2日晚讲座由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林峤主持。来自全省各地市州的80位国学班学员与艺术家代表和广大文艺爱好者聆听了讲座。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释道文化交融互渗,覃江博士分五节课为国学班学员讲授了《金刚经》《坛经》系列课程。其中,前三节课讲授《金刚经》,后两节讲授《坛经》。
首先,他指出,《金刚经》与中国文化、中国佛教文化的关系密切,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很有必要了解《金刚经》。禅宗六祖慧能因闻《金刚经》得悟,从此中国禅宗与《金刚经》结下不解之缘。历史上《金刚经》虽有多个译本,但最为流行的,还是鸠摩罗什的译本。
在进行《金刚经》导读时,他对其进行了阐释,并分析了其间的主要文化思想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金刚经》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他首先对金刚、般若、波罗蜜进行了解释。在谈“般若”一词时,他说为证入解脱境界必须具备三种般若智慧: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尽管《金刚经》言简意丰,因而关于《金刚经》的注疏,中国和印度都不乏其数。他还讲解了《金刚经》的组织判分和经文结构。
就《金刚经》主要文化思想时,他指出“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和“无所得空”是全经的纲领。请本经者需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要证得无自性空真理的智慧。他详细地解释了发菩提心的意义、难题、要领、方式等。他说“空”即无自性,“诸法无自性,故无有有相”。
《金刚经》《坛经》看似是不同的经典,其实也是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同一个道理。两者在精神实质上是完全相通的。
在最后两节课,覃江又对《坛经》进行了讲解和导读。《坛经》是唯一一部由中国僧人著述的被尊称为“经”的佛学著作,它是对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讲法要的记录。此经在佛教文化中地位崇高,为世人所公认。后世的禅宗,大体是以六祖慧能的南宗禅为禅宗正统。六祖慧能是南禅的创立者,他的思想可以看成是中国禅宗思想的源头。禅宗自六祖慧能以后开始兴盛,唐宋以后佛教的其他宗派开始衰弱,到宋明以后中国佛教的基本格局出现了禅净双修的潮流。
接着他说,禅宗的禅并非通常佛教中止观修行的“如来禅”,而是以“直指心性,顿悟成佛”为宗旨的“祖师禅”。他详细的讲解了禅宗的传法世系。他说:中国以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迦叶微笑为禅宗的滥觞。禅宗自菩提达摩六传至慧能,下开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二巨匠,并又有各自的传承。
他对《坛经》的主要思想进行了分析,认为佛性思想是《坛经》的理论核心,人人皆有佛性,皆可以成佛,“终生各须自性自度”,自修自悟,识心见性。在中国禅学思想史上,“顿悟成佛”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旦顿悟,佛性便得以显现,这也就是“见性成佛”。“无相、无住、无念”的“三无”思想在慧能禅法中颇为重要,这三者相互关联,着眼点在于直显心性,让修行者从“三无”中顿见自己的本性,自性自得的解脱。
在覃江看来,“出世入世不二”的思想是慧能禅学的另一大特点,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即出世,生心即入世,无住生心,即出世入世不二之妙心。
覃江诲人不倦,旁征博引,妙语如珠,赢得学员们阵阵掌声。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部分成员和广大嘉宾、爱好者旁听了讲座。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 专题报道)
覃江,1978年生,南京大学哲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宗教学、佛教哲学,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青年项目一项,已经出版专著三部,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在佛教哲学、佛教历史等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